“研修活動深化了我們對創新團隊建設重要意義的理解和把握,使我們更加明確了建設方向和重點任務。”不久前,在第三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創新團隊專題研修班結業典禮上,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院長馬延文代表小組成員匯報了研修體會。在一天半的時間里,專家們對創新團隊建設相關政策文件的精彩解讀、第一批和第二批創新團隊建設經驗的干貨分享、小組成員關于建設實踐的研討碰撞,在147個創新團隊的研修學員頭腦中掀起了一場場風暴,高起點建設、高標準實施的路徑在他們心中逐漸明晰。
從聚焦教學到全面發展
“職業教育教師創新團隊建設項目是《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里的重要一環,是多措并舉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的關鍵一招,是推動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抓手和重點項目。”研修班開班儀式上,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副司長黃小華闡釋創新團隊的建設意義。
據了解,從2019年開始,教育部聚焦戰略重點產業領域和民生緊缺領域專業,分年度、分專業建設國家級創新團隊。首批建設的122個國家級創新團隊,肩負著引領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創新的使命,開始了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一個全新探索。
2021年,第二批242個國家級創新團隊建設啟動。2.0版本的創新團隊覆蓋了全部省份和中職、高職、職教本科3個層次,專業領域也更加豐富。
兩批國家級創新團隊在教育教學模式改革上的聚焦換來了豐碩成果——不少創新團隊成員獲得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項和榮譽,一個覆蓋骨干專業群、引領教學模式改革的教師團隊網絡逐步形成,一批專業領域協作共同體在互學互助中發展壯大。在國家級創新團隊的示范引領下,省級、校級創新團隊開始了規劃和布局,全國有20余個省份開展了創新團隊建設工作,省級創新團隊數量從2022年的500余個上升到2023年的2000余個。
正是看到兩批國家級創新團隊建設取得的喜人成效,教育部于2023年啟動了第三批國家級創新團隊的建設工作。這次共有147個團隊入選,三批創新團隊實現了19個專業大類的全覆蓋。
3.0版本的國家級創新團隊在名稱中去掉了“教學”二字,建設內涵進一步拓展。“從重點聚焦模塊化教學改革、服務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轉到關注教師教研教改、應用研發、社會服務等能力的全面發展上來。”黃小華說,“這既是適應職教改革的現實需要,也是提高‘雙師型’教師素質和雙師素質團隊有效結合、相得益彰的重要舉措。”
將模塊化教學做實
“模塊化”是近年來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高頻詞。在2019年教育部印發的《全國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方案》中,提升教師的模塊化教學設計實施能力被作為一項重要的建設任務。雖然幾經迭代,3.0版本的創新團隊建設內涵從教學拓展到科研和社會服務等能力的培養,但構建團隊協作的模塊化教學模式仍然是國家級創新團隊建設的一項基本任務。
“在國家級創新團隊驗收標準3.0版中,模塊化教學模式從三級指標躍升為一級指標。”研修班上,國家級創新團隊驗收專家組成員、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副院長辛秀蘭向第三批國家級創新團隊研修學員詳細解讀了創新團隊建設對于模塊化教學的要求,“按照驗收標準,團隊成員要分工協作開展模塊化教學,重構教學流程,兼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效協同;要探索行動導向教學、項目式教學、情境式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等新教法……”
如何將模塊化教學做實?前兩批國家級創新團隊對此進行了大量探索,他們走過的路和積累的經驗,給第三批國家級創新團隊帶來啟迪和借鑒。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的人工智能技術與應用教學團隊是首批國家級創新團隊。學校副校長曾文權介紹,為了更好地開展模塊化教學,學校在計算機大類專業原有的6個專業教研室基礎上,按照Java、Python、機器學習等技術與崗位,組建了16支跨專業的項目教學團隊。團隊中,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和企業工程師各占30%,校企混編,共同實施項目化、模塊化、協作式教學。
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經驗是組建“雙元結構教師小組”。首批國家級創新團隊負責人戴琨教授率領學校的工業機器人技術教學團隊,通過“通識+專業”“思政+專業”“專業+專業”等不同形式的“課程合作”和“集體式授課”,開展協作式模塊化教學。教學團隊一體化設計課程,按照教師的學科背景、技術專長以及能力等級等情況協作開展項目教學設計,依據項目任務分階段、分節次開展教學組織,共同完成項目評價與課程考核。“以模塊為載體,促進了團隊成員能力互補、協作共研、互促共長。”戴琨說。
將協作共同體做強
按照《全國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方案》要求,創新團隊需要組建協作共同體,完善校企、校際協同工作機制。“前兩批團隊的實踐證明,建立協作共同體是推動校企和校際人員交流、多元合作和資源共享的有益嘗試。”黃小華說。通過“協作共同體”這一形式,創新團隊將自己的“朋友圈”做大做強,將改革創新經驗輻射到全國。
“協作共同體為校校協作提供了資源共享平臺,同時為校企合作提供了信息和技術共享平臺。”浙江旅游職業學院黨委副書記王方在學校牽頭文體旅游協作共同體建設的實踐中嘗到了甜頭,協作共同體建設的“四共”模式也被其他創新團隊學習和借鑒。“四共”模式,首先是共治,12個成員單位共同制定協作共同體章程、共同商定組織架構和工作計劃等。其次是共商,成員單位圍繞團隊建設內容、團隊立項研究課題等設計每年的共同體研討會議計劃,輪流主辦和承辦研討會議,成員單位開展各種形式、各種主題的實地互訪。再次是共建,成員單位聯合開展模塊化教學改革研究,聯合開展資源庫和在線課程建設。最有特色的是聯合開展共同體導師制項目,在各成員院校的名師、教授、大師中遴選共同體導師,設立導師工作室,與共同體院校的青年教師雙向選擇結對,目前12所院校已遴選出27名導師,有90名青年教師提出結對培養申請。最后是共享,協作共同體成員單位聯合出版教科研究成果,資源庫及在線課程面向全體成員單位開放,同時鼓勵成員院校把地方特色課程作為共同體公共網絡選修課程。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四位一體”建設協作共同體的經驗也在研修活動中被推薦。從學校信息工程學院院長、首批國家級創新團隊負責人余明輝的分享中記者了解到,學校與首批“大數據與云計算”專業領域其他4支國家級創新團隊共同組建校際協作共同體;立足粵港澳大灣區,融入產業生態,與領軍企業華為、京東、奇安信等合作成立校企協作共同體;面向貴州畢節職業技術學院、廣東梅州職業技術學院實施精準扶智,建設輻射西部地區的校際協作共同體;建立校內AI+專業群協作共同體,助力智能制造、現代物流等十大專業群升級發展。
“國家級創新團隊要示范引領,在抓好自身建設的同時,更要加強協作。”黃小華說。他表示,同專業領域的國家級創新團隊要加強聯動,互相學習借鑒,同時加強與省級、校級團隊的聯動,推動各級教師團隊組網融通,帶動教師全面發展。
(中國教育報05版 24.5.7)